【2000年山东医科大学分数线】(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

考研 2021-02-12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考研】

  模拟试卷七

  (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10分)

  1. 坏死

  2. 肉瘤

  3. 新月体

  4. 硬性下疳

  5. 干酪性肺炎

  二、 填空题(10分)

  1.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

  三、 简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镜下),并用病理改变解释患者尿的变化。(10分)

  四、 什么是硅肺?说明硅肺的病因、病理改变和并发症。(10分)

  五、 能引起消化道溃疡的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列举四种?其溃疡特点有何不同?(10分)六、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病变有何不同?在临床上如何鉴别?(10分)

  七、 举出2种以急性增生性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分别说明其病理改变。(10分)

  八、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临床病理类型的主要形态特征。(10分)

  九、 试述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各型病变特征。(10分)

  十、 试述急性化脓性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因与传染途径,并用病理变化解释患者的颅内压升高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10分)

  十一、 如何从临床和病理两方面鉴别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10分)

  十二、 什么是冠心病?哪些因素可导致冠心病?为什么?有何临床表现?(10分)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10分)

  1. 坏死

  考点:细胞、组织的损伤

  解析: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坏死可迅即发生,也可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

  2. 肉瘤

  考点:肿瘤

  解析: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3. 新月体

  考点:肾小球肾炎

  解析: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为肾小球内有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小球上皮细胞主要是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显著,堆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故称为新月体或环状体。

  4. 硬性下疳

  考点:性传播性疾病

  解析: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3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疳。下疳常为单个,直径约1cm,表面可发生糜烂或溃疡,溃疡底部及边缘质硬,因此称为硬性下疳。病变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子宫颈、阴唇,亦可发生于口唇、舌、肛周等处,无痛。

  5. 干酪性肺炎

  考点:结核病

  解析:干酪性肺炎可由浸润型肺结核恶化进展而来,也可由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所致。镜下见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内含巨噬细胞等炎细胞,且见广泛的干酪样坏死。根据病灶范围的大小分小叶性和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二、 填空题(10分)

  1.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

  三、 简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镜下),并用病理改变解释患者尿的变化。(10分)

  考点:肾小球肾炎

  解析:(1)弥漫性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同时受累。光镜下,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毛细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及肾小管腔内,可以引起明显的血尿。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有致密物质沉积。这种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尿的变化,可发生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和少尿。血尿是由于坏死的毛细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及肾小管腔内,引起明显的血尿。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多。肾小球的病变可引起相应的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浊肿、玻璃样变和脂肪变等。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这些物质在肾小管内凝集,形成各种管型。少尿是由于肾小球细胞增生肿胀,压迫毛细血管,致管腔狭小,肾血流受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再吸收无明显障碍,因而引起少尿。

  (2)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镜下病理变化如下:可见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有的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这些肾小球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消失。纤维组织收缩,使纤维化、玻璃样变的肾小球相互靠近集中。有些纤维化的肾小球消失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无法辨认原有的病变类型。存留的肾单位常发生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立方或高柱状,有些肾小管明显扩大呈小囊状,上皮细胞扁平。扩张的肾小管内常有各种管型。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有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由于肾组织缺血及高血压,间质内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临床上尿常规检查往往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功能丧失,存留的肾单位相对比较正常,血浆蛋白漏出不多,因而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不如早期明显。

  四、 什么是硅肺?说明硅肺的病因、病理改变和并发症。(10分)

  考点:职业性肺疾病

  解析:硅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大量含二氧化硅粉尘微粒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1) 硅肺的病因:游离二氧化硅是硅肺的致病因子。硅尘粒子越小,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越慢,被吸入的机会就越多,致病作用亦越强。一般来说,小于5μm的硅尘才能被吸入肺泡,并进入肺泡间隔,引起病变。

  (2) 病理改变:肺组织内硅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硅结节是硅肺的特征性病变,结节境界清楚,直径2~5mm,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触之有砂样感。随着病变的发展,结节可融合成团块状,在团块的中央,由于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液化,形成硅肺性空洞。除硅结节外,肺内还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范围可达2/3以上。胸膜也因纤维组织弥漫增生而广泛增厚,肺门淋巴结内也有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纤维化及钙化,淋巴结因而肿大、变硬。

  3) 并发症:①矽肺结核病:矽肺合并结核病,越是晚期、重症矽肺,肺结核的合并率越高。②肺感染:由于矽肺患者抵抗力低,又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引流不畅,故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肺毛细血管床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同时,矽结节内小血管常因闭塞性血管内膜炎,管壁纤维化,使管腔狭窄乃至闭塞,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肌壁肥厚,心腔扩张。④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晚期矽肺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肺气肿,主要是阻塞性肺气肿。气肿囊腔破裂引起自发性气胸。

  五、 能引起消化道溃疡的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列举四种?其溃疡特点有何不同?(10分)

  考点:传染病

  解析:能引起消化道溃疡的传染性疾病有结核、伤寒、肠阿米巴、血吸虫病等。

  (1) 肠结核病溃疡型:以回盲部为其好发部位,结核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引起结核结节形成,以后结节逐渐融合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由于细菌随肠壁环形淋巴管播散,因此典型的肠结核性溃疡多呈带状,其长径与肠轴垂直。溃疡边缘参差不齐,底部附有干酪样坏死物质,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2) 伤寒引起的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穿孔。

  (3) 肠阿米巴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急性期可见滋养体在肠粘膜层内不断繁殖,破坏组织,并穿过粘膜肌层达到粘膜下层。由于粘膜下层组织疏松,阿米巴易于向四周蔓延,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后,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边缘呈潜行性。

  (4) 血吸虫病虫卵引起的病变可累及全部结肠,以乙状结肠最为显著。病灶中央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常有充血。虫卵可随坏死组织落入肠腔,在粪便中可查见虫卵。镜下,见粘膜及粘膜下层有成堆虫卵堆积,形成急性虫卵结节,尤以粘膜下层为明显。溃疡一般较小且表浅,深达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如邻近的小溃疡互相融合,可形成较大溃疡。

  答题技巧:传染性疾病不局限于传染病这一章节,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

  六、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病变有何不同?在临床上如何鉴别?(10分)

  考点:心血管系统疾病

  解析: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分别如下:

  (1) 风湿病引起风湿性心内膜炎时,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引起瓣膜炎,也累及瓣膜邻近的内膜和腱索。在急性期,瓣膜肿胀,间质有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偶有风湿小体。病变瓣膜表面,尤其在闭锁缘易形成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其单个大小如粟粒,灰白色,半通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赘生物多时,可呈片状累及腱索及邻近内膜,病变后期,赘生物发生机化,瓣膜本身发生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如果类似病变反复发生,可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膜间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短缩,最终导致瓣膜病。如炎症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可引起内膜灶性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

  (2)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是在心脏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条件。心脏瓣膜常在原有风湿病的基础上,发生溃疡,甚至穿孔和腱索断裂,表面形成单个或多个较大,且大小不一的菜花状或息肉状疣状赘生物。赘生物呈污秽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光镜下,疣状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组成,其深部有细菌团,溃疡底部可见肉芽组织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由于细菌毒素和疣状赘生物破裂脱落形成栓子,易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以及败血症等。

  (3) 临床上,可根据以下不同点鉴别:①病因不同: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常在心脏某些疾病的基础上,细菌由感染灶入血,形成菌血症,再随血流侵入瓣膜,也可因某些医源性操作引起细菌入血。②临床听诊的不同: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期临床上可因发热、贫血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尖区出现轻度收缩期杂音,亦可因瓣膜肿胀出现心尖区较柔和的舒张期杂音。当风湿活动停止后,上述杂音可减轻或消失。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瓣口狭窄和(或)闭锁不全,临床上可听到相应的杂音,但杂音强弱常呈多变性。③并发症不同: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形成的赘生物不易脱落;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形成的赘生物易脱落,引起动脉性栓塞,栓塞最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和心脏,并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梗死,临床上有相应症状出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还可引起败血症。

  七、 举出2种以急性增生性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分别说明其病理改变。(10分)

  考点:综合性分析题

  解析:以急性增生性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有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伤寒等。

  (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即弥漫性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同时受累。肉眼观察见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光镜下,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的增生及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毛细血管袢破裂出血,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及肾小管腔内,可以引起明显的血尿。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有致密物质沉积。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沿GBM和在系膜区有散在的IgG和补体C3的沉积,呈颗粒状荧光。

  2)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主要发生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病变发展可分四期,每期大约持续一周。髓样肿胀期:起病第一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的沟回,以集合淋巴小结最为典型。坏死期:发生于起病第二周,在髓样肿胀处肠粘膜发生坏死。溃疡期:一般发生于起病第三周,坏死肠粘膜脱落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在集合淋巴小结发生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孤立淋巴小结处的溃疡小而圆。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愈合期:相当于发病第四周。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将其填平,溃疡边缘上皮再生覆盖而告愈合。其他部位的病变可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由于巨噬细胞的增生活跃而致相应组织器官肿大。

  答题技巧:急性炎症以增生为主的不是很多见,记住这两种疾病。

  八、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临床病理类型的主要形态特征。(10分)

  考点:病毒性肝炎。

  解析: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1) 肝细胞变性、坏死

  ①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②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③点状坏死;④溶解性坏死;⑤碎片状坏死;⑥桥接坏死。

  (2) 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小、单核细胞,有时也可见少量浆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

  (3) 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①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③肝细胞再生。

  各临床主要类型的主要形态特征:

  (1) 急性肝炎: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由于点状坏死灶内的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保持完整而不塌陷,所以该处通过再生的肝细胞可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汇管区及肝小叶内也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弥漫地变性肿胀,使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2) 慢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重且广泛,有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区间形成纤维条索连接。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晚期可致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此时肝表面不平滑,呈颗粒状,质地较硬。

  (3) 重型病毒性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肉眼观,肝集体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②亚急性重型肝炎:本型病变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

  九、 试述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各型病变特征。(10分)

  考点:甲状腺肿瘤

  解析: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各型病变特征:

  (1) 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肿瘤生长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肉眼:肿瘤一般呈圆形,直径约2~3cm,无明显包膜,质较硬,切面灰白,部分病例有囊形成,囊内可见乳头,故称乳头状囊腺癌,肿瘤常有出血、坏死、纤维化和钙化。光镜下:乳头分支,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乳头上皮可单层或多层,癌细胞可分化程度不一,核常呈透明或毛玻璃状,无核仁。

  (2) 滤泡性癌:肉眼观,结节状,包膜不完整,境界较清楚,切面灰白,质软。镜下: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分化好的与腺瘤难区别,须多处取材,切片,注意是否有包膜和血管侵犯加以鉴别;分化差的呈实体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滤泡少而完整。

  (3) 髓样癌:是由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90%的肿瘤分泌降钙素,产生严重腹泻和低血钙症,有的还同时分泌其他多种激素和物质。肉眼观:单发或多发,可有假包膜,直径约1~11cm,切面灰白或黄褐色,质实而软。光镜:瘤细胞圆形或多角、梭形,核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实体片巢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排列,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电镜:胞浆内有大小较一致的神经分泌颗粒。

  (4) 未分化癌:较少见,生长快,早期浸润和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肉眼观:病变不规则,无包膜,切面灰白,常有出血、坏死。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像多。

  十、 试述急性化脓性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因与传染途径,并用病理变化解释患者的颅内压升高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10分)

  考点:神经系统疾病

  解析:急性化脓性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因: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传染途径:该致病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影响脑脊液吸收所致,伴有脑水肿,引起患者的颅内压升高症状;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及软脊膜,致使神经根在通过椎间孔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可引起疼痛,引起脑膜刺激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直,这是颈部肌肉对上述情况所发生的一种保护性痉挛状态。

  十一、 如何从临床和病理两方面鉴别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10分)

  考点: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解析:(1)从临床方面看,侵蚀性葡萄胎临床表现主要为葡萄胎排出后,血或尿妊娠实验持续不正常;阴道持续或间断不规则流血;胸片示肺内往往有转移灶;有时阴道可出现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反复大出血。治疗侵蚀性葡萄胎已有很好的疗效。绒毛膜癌主要表现是在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后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血及尿中HCG浓度显著升高。绒毛膜癌易侵入血管,主要为血行转移,最多见转移至肺,其次为阴道、脑、肝、脾、肾、肠等。应用化疗后,死亡率已显著下降。

  (2)从病理方面看,侵蚀性葡萄胎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且往往侵入肌层深层,引起组织破坏,甚至穿破肌壁引起大出血,并可转移至邻近或远处器官。绒毛膜癌有成片增生及分化不良的滋养层侵入肌层和血管。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两种滋养层细胞组成,即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不同肿瘤中这两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有的以细胞滋养细胞为主,有的以合体滋养细胞为主。核分裂像多见。绒癌组织无间质,常呈广泛出血坏死,不形成绒毛结构。如发现有绒毛,即使是退化的绒毛,也应该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十二、 什么是冠心病?哪些因素可导致冠心病?为什么?有何临床表现?(10分)

  考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解析: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心脏病。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2)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缺血。

  (3) 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的炎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造成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为:

  (1) 心绞痛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肌耗氧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绞痛既可因心肌耗氧量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狭窄的冠状动脉供氧能力而发生,亦可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部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域左上肢,持续数分钟,可因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而缓解消失。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2) 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3) 冠状动脉性猝死。发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发生于某种诱因作用后,如饮酒、劳累、吸烟、运动、争吵或斗殴后,患者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迅速昏迷。可立即死亡或在1至数小时后死亡。另外一种就是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往往不被人察觉。

  说明:1~10题病理学专业考生必答,每题10分

  1题,4~12题病理基础课考生必答,每题10分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kaoyan/1778.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