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舞蹈_畲族舞蹈
【shitiku.jxxyjl.com--民族舞考试】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对本民族舞蹈提点肤浅看法。一、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畲族没有舞蹈,其实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
二、《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1987年搞民间舞蹈集成时,浙江省已把《传师学师》、《做功德》两部畲族舞蹈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畲族以往的民间舞蹈,一般都是为祭祀而舞,表演者多为男性。动作大多是坐蹲步、悠荡步、软步、两步半,左右对称、双膝微曲,与山地农耕附加狩猎的生产生活有关。
三、舞蹈只有从以娱神为目的中脱胎出以娱人为目的的时候,人们才有了自觉的舞蹈意识。从此,舞蹈也产生了分野,首先一类是民众的自娱为主、业余的不以追求盈利为主的社会文化活动;第二类是娱他为主,专业表演为主,以宣传教育和追求盈利为目的的表演性舞蹈;第三类,当然是随着宗教的发展,为宗教祭祀祷念的仪式舞蹈也在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畲汉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很多新歌和新舞。据丽水地区《畲族志》记载,丽水地区范围内就有《采茶舞》、《畲民欢乐舞》、《姐妹采棉》、《桔子丰收》、《月圆》、《银耳花开》、《选种》、《凤凰彩带飞北京》、《绘新图》、《庆丰收》、《赶歌会》、《追赤郎》、《醉》、《追新娘》、《幸福水》、《巧相亲》、《老队长从北京回来》、《月到中秋》、《插花娘》等舞蹈。从其他地区引来的有《新女婿》、《采樵舞》等。1980年由丽水地区组队代表畲族参加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出节目有《凤凰彩带飞北京》、《银耳花开》、《新女婿》等,演出三场,《新女婿》都为压台戏,当时雷森根就扮演“新郎”。载誉回杭,省委宣传部召开茶话会,副部长于冠西即席作诗云:“人言畲乡风光好,水绿山青人品高,‘银耳花开’花灿烂,‘凤凰彩带’云中飘,京华争夸‘新女婿’,‘畲乡春深’花正茂”。
1994年,日本福井举行环日本海国际民间艺术节,浙江与福井是联宜省,景宁组织畲族文化艺术代表团参加,演出节目有《灵刀舞》、《木拍舞》、《采樵舞》等。畲族舞蹈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1998年,丽水市文艺部门创编了反映畲族文化特色的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集40多年来畲族民间文艺创作成果之大成。10月12日在景宁首演,11月10日赴京在海淀礼堂演出,12月向在杭召开的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演出,获得各界好评。进一步完善后,现在正(2001年9月)代表浙江畲族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至于民间自娱舞蹈,首先应该提到传统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舞狮、舞龙和接受当地汉族表演为主的来畲村演出的舞鱼灯、跳花鼓等;其次是七十年代初的大队(等于现在的行政村)办的文艺宣传队,确实自编自演了不少让社员娱乐节目。后来演变为“农村俱乐部”,但不如“文宣队”的普及与热闹。“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村村办文宣队的形式对普及社会文化活动还是值得肯定的。笔者曾在当年见过云和三坑岭的文宣队用唱哀歌的舞蹈反映旧社会畲民苦难,可以说也是畲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发展。
-
【藏族】藏族 ——热巴卓详细阅读
热巴和热巴卓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热介巴是流传在西藏东部昌 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的一种包括铃鼓舞、杂曲、民间歌舞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表演艺术。由于热巴中有戏曲表演,因此有人叫它康戏(康区的戏曲)。表演热巴歌舞的多数是有人身依附的流浪艺人,故过去将这种艺术形式和表演这种...
-
【山南地区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山南地区民间舞蹈详细阅读
西藏的南部山南地区是藏族文明的发祥地,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历史演变中,这里形成了众多的舞蹈艺术形式,主要的有:谐钦、卓谐、卡儿、贡噶尔鼓舞、阿嘎谐、果谐等等,以下为大家简略介绍果谐。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台、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自娱性集体...
-
【藏族果谐组合】藏族——果谐详细阅读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上。在节日里,人们往往从日出跳到夜晚,从深夜唱到天明。果谐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抨击旧制度的,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热爱家乡的,还有倾吐爱情的。由于政教合一的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