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背诵笔记】2005考研政治冲刺成功十二套卷第三套答案及解析

考研 2021-02-07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考研】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答案】C

  【解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旦超出或破坏了度,质和量的统一体就发生破裂,一物就转化为他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可知量的变化在什么范围内不改变事物的质。“大智若愚”正要求人们准确把握度,“若愚”但仍未超出度,为“大智”。C选项正确。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A选项正确。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观点。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认识的两个阶段中,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虑,为思考的意思,符合理性认识的定义。B 选项正确。

  4. 【答案】A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劳动必要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价格由商品的价值量决定。所以A选项正确。

  5. 【答案】C

  【解析】单个资本运动的内容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则不同,它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也包括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C选项正确。

  6. 【答案】D

  【解析】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毛泽东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半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本题应选D选项。

  7.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指出,敌后退我进步,这是决定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的关键性因素。C 选项正确。

  8. 【答案】C

  【解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1946 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C 选项正确。

  9. 【答案】C

  【解析】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制定的这一总路线标志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始。本题选C选项。

  10. 【答案】D

  【解析】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或目标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D 选项正确。

  11. 【答案】C

  【解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性质和要求的政权组织形式,二者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选项正确。

  12. 【答案】D

  【解析】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应选 D选项。

  13. 【答案】B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14. 【答案】C

  【解析】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决策。

  15. 【答案】D

  【解析】第17次北约首脑会议讨论了扩大北约职能范围、提高军事行动能力的总方针。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方向、水平都受到认识主体理性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目标等的制约。这也表明人的认识的能动性。A、B、D 选项正确。

  17. 【答案】BD

  【解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物质生产发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唯心史观没有看到这两点,构成二者的根本区别。B、D 选项正确。

  18. 【答案】AD

  【解析】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运动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运动速度就快。A、D 选项正确。

  19.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积累、剩余价值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关系。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的资本,即增加预付资本。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而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有的资本都普遍的得到相对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则体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A、B、D选项正确。

  20. 【答案】ABD

  【解析】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中共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取得胜利。进一步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关于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中共四大明确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初步提出统一战线中扩大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的思想。A、B、D 选项正确。中共二大第一次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作了初步分析,C 选项不正确。

  21. 【答案】BC

  【解析】毛泽东在 1936 年底至1939 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本题应选B、C 选项。A选项人民战争思想由毛泽东1945 年4月在《联合政府》报告中进行概括,主要的指导思想是群众路线。D选项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均为干扰项。

  22. 【答案】ABCD

  【解析】从1953 年起,我国在实施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五年计划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些问题包括A、B、C、D 选项。

  23. 【答案】BCD

  【解析】1950 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本题选 B、C、D 选项。

  24. 【答案】AB

  【解析】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情况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要体现一般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也要发挥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应选A、B 选项。

  25. 【答案】AB

  【解析】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包括利率、税收、价格、汇率等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A、B选项正确。

  26. 【答案】ABC

  【解析】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备而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本题应选 A、B、C 选项。

  27. 【答案】ABC

  【解析】参见胡锦涛“七一”讲话原文。A、B、C 选项正确。

  28. 【答案】ABCD

  【解析】2004我国经济出现过热趋势,原因主要是一些行业投资过猛,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造成煤电油供应紧张。

  29. 【答案】ABCD

  【解析】中国、巴基斯坦举行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对于遏制和打击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扩大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两军联合反恐作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30. 【答案】ABCD

  【解析】日本2004年度的《防卫白皮书》出笼,表明日本自卫队将参与“国际活动”作为基本任务;日本将修改防卫政策、防卫计划大纲;调整、削减常规武器装备,引进导弹防御体系,加强战略防御。2004年5月20日,日本众议院正式通过了“有事法案”七项法案,允许日本通过增强军队实力与美军合作的方式增强国家防卫能力。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

  31. 【答案要点】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生动地体现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及其延伸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以形象具体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而形成的。它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飞跃。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就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知识不仅来自感性认识,而且是为感性认识所穷尽的。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试题,考查的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体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并阐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具体含义。然后应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最后指出题中论点为经验论者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错误性。

  32. 【答案要点】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商业资本。商品资本则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在销售阶段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不是独立的资本形式。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业资本自产自销越来越困难,商品资本的职能就独立出来,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所以,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道考题,考查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辩析。首先应指出商业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区别在于是否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然后指出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33. 【答案要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2分)

  这在客观上发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3分)

  【解析】该题考查帝国主义侵略对我国的影响。虽然,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完全不同的,其侵略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相反,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四、分析题(前3题为必答题,每题9分,共27分;后2题为选做题,2选1,如两题都做以第Ⅰ题评分,共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答案要点】(1)傅立叶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制度的更替看成是偶然的,看成是因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而给人类带来的误会,从而不懂得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社会制度产生、发展、更替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也必然灭亡。

  (2)傅立叶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夸大了人的社会意识的作用,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同时,抹煞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鼓吹英雄史观。

  (3)傅立叶把宣传、教育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决定性条件,这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源并非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的更替要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另外,变革社会制度的主体不是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4)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空想,就是因为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受唯心史观的束缚,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作出某些有价值的猜想,但由于没有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真正途径和所依靠的真正主体,故而只能流于空想。唯物史观创立后,弥补了这些缺陷,社会主义学说就被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可以转化为现实。

  【解析】本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来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有关学说。涉及的知识点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回答第一问时,应当指出傅立叶观点的错误性在于其未看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制度产生、发展、更替的根源,正是在这一点上根本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回答第二问时,应当指出傅立叶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回答第三问时,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回答第四问时,应当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以唯物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可以转化成为现实。

  35. 【答案要点】(1)包括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在内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总需求波动,会引起产量、就业等的波动,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特点。为克服市场自发波动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

  (2)国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等。在需求不足时,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或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可以采取减免税收、减免国家行政性收费等办法,以减轻企业的成本。采取扩张性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特殊时期可以维持一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的运行,尽量减缓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时期可以起到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作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试题,考查第六章有关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宏观调控的手段等知识点。回答本题时,首先指出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导致总需求波动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然后指出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影响总需求,以及运用这些政策的效应。

  36. 【答案要点】(1)① 材料 1 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年年增加,但农民收入在经历了近20 年的较快增长后,近年来出现了粮食增产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② 材料2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一是科技含量低,生产加工中的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差;二是市场化程度低,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造成供求不平衡,许多品种销售不畅,价格较低;三是结构不合理,不论从狭义农业(种植业)还是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的内部结构来看,都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加之只重视产品的数量,忽视品种和质量,往往造成增产而不增收,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③ 材料3以河北乐亭县过去产业结构单一导致“高产穷县”和结构调整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事例,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除了要正确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外,结合材料2、3 提供的事例,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靠科技。无论是提高产量、质量还是经济效益,都离不开科技进步。②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③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素质和效益。总之,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不高的状况,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现阶段农业问题。回答第一问时,应指出材料1反映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材料 2 反映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即科技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以及结构不合理。材料3 以具体的案例反映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回答第二问时,应指出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方面要靠政策,另一方面要采取各项具体措施,包括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产业化经营、社会化生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

  37. (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1)任何国家有国无防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也是如此。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但中国国防在根本上是防御性质的,中国军事战略的根本原则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侵略、颠覆和破坏,促进国家统一以及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军队派驻国外,对他国发动武装侵略或将武力作为推行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中国没有称霸的野心,也不谋求做军事大国。当前,发展经济是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国际总体局势比较缓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国防开支保持在最低限度,努力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从材料2,可以看出,中国国防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主要是为了弥补物价上涨。中国军费开支在世界各大国中是最低的。80 年代中,中国率先裁军100 万,90年代又裁军 50 万。中国不存在对别国构成威胁的问题。

  (2)美国、印度等一些国家不顾事实,蓄意散布“中国威胁论”,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方面,为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以便对中国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旨在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关系发展迅速,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良好周边环境,而且也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一些国家对此感到不高兴,担心中国因此发展得更快,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它们散布“中国威胁论”是要在亚太地区制造动荡,打乱中国的发展部署。另一方面,以散布“中国威胁论”为幌子,转移人们的视野,加紧扩军,便于实现自己称霸世界某一地区或全世界的野心。

  (3)材料1、材料 5 表明:全世界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看得见,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我国对外关系和政策的试题。回答第一问时,应指出我国国防的基本政策在根本性质上是防御性的。回答第二问时,应指出“中国威胁论”的的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和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回答第三问时,应指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38.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侯、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我国自然环境“生态失调”问题比较严重,人口问题又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分析我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回答第一问时,应指出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指出我国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回答第二问,应当从人口发展和生产的关系方面来指出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我国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回答第三问时,应阐述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kaoyan/1650.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