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版]高考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考指南 2022-06-04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高考指南】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阅读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与课堂教学衔接,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的作用,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放开手脚,多启发,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时遇到些困难也会自然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之后,不急于分析课文,而是先唱了一段优美动听的童谣,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在悠扬的旋律中,学生体会到了童谣的特点,并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语文学习目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因此,教师必须下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教师还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麋鹿》一课,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是学生对麋鹿不太熟悉;二是学生对麋鹿经历的传奇色彩不了解。所以我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从网络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有些不切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从而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地读;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起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只要我们把精彩部分背诵起来,日积月累,口语能力和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2.怎样质疑和解疑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语文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要紧的。
    总之,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强化训练,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不断使学生活跃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aokaozhinan/16070.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