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学子]三位学子坦陈公务员“赶考心态”

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 2022-09-22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

2007年3月1日至7日,2007年河北省公务员招考报名正式开始。随着近几年考试取消地域限制,报名人数也是连创新高。甚至出现了一些“迁徙学子”,一名女研究生为报考各地公务员,曾转战千里奔波于数个省市之间。

    据人事部统计,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53万人,仅录取12724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1,各地方公务员录取比例虽然稍高,但竞争依然激烈。

    为何“公务员热”现象高烧不退?为何有些考生对此矢志不渝?本期,记者带你走进这群被媒体称为“考碗一族”的特殊群体,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考了两次均失败,每天仍复习两小时

    张亮:即使考不上,对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帮助

    从始到终,张亮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考公务员是家长给我的意见。”未等记者开口,他抢先说道。

    大学专业是机电一体化,平时喜欢音乐,现在还是一个乐队的鼓手。张亮的生活挺丰富。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曾找我谈过,希望我去考公务员。”张亮说。可当时张亮并未在意,第一次报完名,他根本没去考试

    “那你如何向家里交代?”

    “我随便说了一个分数。”张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抬手推了一下眼镜。

    大学毕业后他找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从事客户服务工作。“很辛苦,要保证随叫随到,每月也就500元左右。”干了半年他就辞职了。自己想干点事,他说。此后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店,收入还过的去。去年省内公务员招考,他主动报名,买书复习,参加考试。

    “为什么真的要打算考了呢?”

    “因为……”张亮顿了顿,“我觉的只有做公务员才有好的出路,要么是公务员,要么就做生意……。”

    在那次考试中,他没考上。但他并没感觉到有多失望。

    “其实即使考不上,我学到的知识对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好处。”

    现在张亮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广告策划,他每天仍用两小时左右复习公务员课程。3月6日他又一次在网上报了名。

    “这次肯定会去考的。”他笑着说。考过4次公务员,两次通过笔试却在面试中折戟沉沙

    王哲:“我尽人事,听天命”26岁的王哲(化名)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坐在对面的他有些沉默。头低着,手指不断地在桌子上划着圆圈。“算上这次,我一共报考了5次公务员考试”王哲抬起头说。

    王哲是河北经贸大学法律系2005届的毕业生,2005年3月在同学的影响下他报考了河北省司法系统的公务员的考试。

    “我是学法律的,喜欢跟法律有关的工作。”他说。可是第一次考试并不理想,笔试没有通过。但王哲心里并没有什么感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当时没有感觉到就业压力。2005年7月王哲大学毕业了,曾去过几次人才市场,也曾赶场似的参加过招聘会,但没有找到工作。王哲说,在招聘会上即使有单位需要法律方面的人才,但基本上要律师资格证,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感兴趣。不得以王哲只好在家里准备司法考试。“其他同学都工作了,你还能看下书去吗?”

    “大家情况都差不多,即使有找到工作的收入也很低,都在‘飘’着”。王哲笑了笑。在复习司法考试的期间,王哲还报考了一次国家公务员,为了充分准备他还花了500元报了一个辅导班。“有收获吗?”王哲摇了摇头:“内容太空洞,基本上没有效果。”如同第一次的结果,笔试落选。

    2006年3月份王哲第三次报考了省内某市检察院的公务员,3:1的录取比例,招收7名相关专业的考生。王哲考过了。他相当高兴,不断打电话告知自己的家人、好友。随即买来面试的辅导资料。“那时候我的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在那段时间我复习了1000多道面试题目,在屋里自问自答,然后再参照答案。

    别人看来我像个疯子”。

    参加面试是在一个月以后,地点是在当地市区一家宾馆里。王哲对那次面试的情形已经很模糊,只记得自己相当紧张,不敢看主考的脸,印象最深的一道问题是主考问他对这次考试的感觉怎样。

    从宾馆里出来,王哲说天已经快黑了,这些考生都没走,等待最后的“审判”。他出去遛了一圈回来成绩已经张贴出来。要7个人,他成绩排在第十名,功亏一篑。

    “当时心里相当难受,我转身就走了。”他说。那天晚上王哲几乎没有睡觉,他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走,应该去干什么。

    祸不单行,在司法考试中,同样失利。那段时间他在家或是上网看书,或者到各地招聘会上去看看。最终经朋友介绍,王哲在一家媒体公司上班了,尽管他对此工作并不喜欢。

    第四次考试是在2006年11月份,他报考了国家公安部下属的某市边检局。考前试着做了两套模拟题,笔试顺利过关。边检局直接通知王哲进京面试。王哲为此特意买了套西装,在火车上他还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题目。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考告诉他面试结束,如果录取在规定时间会电话告知。

    “给你打过电话吗?”

    “没有,如果录取早就通知了。”王哲苦笑了一下。

    “面试几次失利,你总结过自己是在什么环节出现的问题吗?”

    “没有,我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了。”想了想他又说“我现在是尽人事随天命。”

    这次省内公务员报名,王哲报考的是工商系统与法律有关的公务人员。虽然一心想去检察院工作,但他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为什么对公务员考试如此热衷呢?”“工作稳定,收入也很稳定。”

    “如果这次还考不上,还会再报名吗?”“也许不会了,对此快麻木了。”王哲说话间,眼睛里闪现了一丝忧伤。从在家“待业”到公务员赵骏辉:“努力,相信自己”

    比起王哲来,赵骏辉似乎更幸运一些,如今他以公务员借调的身份在中央某部委从事保密工作。当记者的电话联系上他的时候,骏辉稍感意外。随后答应记者的采访,双方用qq交谈。

    骏辉毕业于河北大学的新闻专业,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他认为自己坚定考公务员的道路,有父母的影响。

    我比较熟悉父母的工作环境,感觉做公务员比较适合我,我尤其喜欢那种严格的作息制度。骏辉这样介绍着自己。

    其实他的道路也曲折,大学最后一年先后报考国家、省内的考试均是失败。大学毕业当其他同学先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他毅然决定就在家专心备战新一轮公务员考试。

    “那父母同意吗?”“他们挺支持的,拼一下没什么不可以。现在想起来真的是要感谢他们。”

    看起来,骏辉是个很乐观的人,每打完一行字总留下一个笑脸表情。

    2006年的省内公务员考试他通过了,当得知消息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好好睡一觉,“太累了。”他这样解释着。总结自己那个时期的感受,骏辉用了“单调”一词,说那个时候就是在屋里做题,累了就去街上逛一圈,周而复始和做梦一样。

    “面试中给你印象最深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回答的?”

    骏辉说当时一道考题是如果你是一名代表领导节日前下基层看望职工的工作人员,即兴说一段演讲稿时间不超过2分钟。而对于自己如何回答并未说明,只是说像这种考题对于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想回答全面是不容易的。

    2006年7月,骏辉开始上班,如今幸运地被借调到中央某部委。而工作内容只字未提,只说自己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里面的材料比人多。

    “你不要以为考上了就没事了。”他回复着,“第一年是见习期,要想成为正式人员,必须更加努力。”

    对于工作是否适应,骏辉这样解释:身为工作人员,上级单位和本单位安排的工作没什么不适应的,只能努力完成。

    新一轮考试3月底就要进行,“努力,相信自己”,骏辉对考生们赠言说。

    

    【对话】

    为什么“官饭”这么香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巍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社会上很多大学生对考公务员的痴迷程度不亚于考研,甚至出现了媒体所报道的女硕士转战全国四省考试的现象,对此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代版的“范进”现象的?

    赵巍(以下简称赵):这种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这个社会大约有2000多种职业,你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个人认为,作为硕士应该是从事研究工作,并不是说公务员不需要这种学历的人才,但从事研究应该比公务员更适合。

    记:那么您个人认为社会上为何会形成“公务员热”?

    赵:第一是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本身的吸引力。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转型期,其表现就是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活都感到不稳定,最明显的就是下岗失业现象。而公务员则相对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社会保障又很健全。公务员身份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说这是一个标签式的身份,在目前的社会中公务员属于优势群体。还有一个就是“官本位”思想影响。在我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现在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表现得很明显,就是想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管理者。

    第二是从教育、就业环境来看,“公务员热”的形成也不是偶然。首先说教育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大约是2500万左右,如果说以前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那么现在就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的供给量特别大,就业的形势就很严峻。同时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接,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是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而是根据本校所谓的师资力量去设置,有什么人、有什么名教授就设什么专业或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中并不需要,自然难以就业。还有就是有些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办学特色,其课程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这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再从就业机制看,客观上说不很畅通,目前支持就业的体系尚不完善。比如信息的不对称等再加上城市无业者、农民工转移等问题,考公务员也成为一种选择。

    第三就是大学生择业方面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看中了公务员的身份、收入,因此对于报考公务员乐此不疲。其实应该改变这种观念,中国大学生还不太接受灵活就业,可以说“吃官饭”的观念还很牢固,这也导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连创新高。还有就是媒体对公务员考试的宣传,激发了人们的热情。

    记:正如你所说,公务员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很多考生就是冲这方面去的,那么抱着这种态度和目的去考试,即使他们通过了笔试、面试,最后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吗?

    赵:不太好判断,有做的出色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人是带着功利的心去考试,有这种目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它背离了我们选拔公务员的宗旨和标准。我们的目标是选拔乐于从事公务员,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

    记:那么您认为这种“公务员热”现象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赵:在短时期内它不会降温,这反映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问题。考取公务员是一个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他是为了在社会分层中占有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当前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考上公务员一步就可跨越很多阶层。当我们的社会结构成为一种“橄榄”型构架,也就是中间阶层占有很大比例的时候,“公务员热”会有一种转变。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ongwuyuankaoshijingyanjiaoliu/19248.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