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考研 张俊芳】领航张俊芳:07年考研政治真题哲学部分解析

考博考研试题 2023-06-22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考博考研试题】

      2007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答案:b

  分析    这道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和确认。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映成趣,即“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选择此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此种类型题从形式上看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抓住答题的规律,这一分应很容易得到。特别是该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时候,列举的一个典型的例题,也是相关辅导材料上的原题,凡是听过课的,做过题的,都应毫不费力找到正确答案。如果有的考生丢分,会是误选a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2.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答案:c

  分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对可能性概念的确认。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体可区分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该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找出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就是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c项)。所谓可能性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找到变成现实依据的,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变成现实根据和条件的就是不可能了。此题的题干给定的内容是《孟子》中的一段话,之乎者也似乎很难,但后面问的问题“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这就等于说,孟子的话在题中只是辅助的作用,理不理解,懂没懂,曰的是什么已不重要,对于选择该题没有障碍。考生只要看过书,听过课都能轻松得到这一分。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3.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答案:d

  分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第一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第二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已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第三历史阶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阶段中,人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该题对于那些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牢固、审题不认真的考生来说,最容易由于误选b项或a项而丢了这一分。其实该题并不难,只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问的关键句“根据人的发展状况”,然后到选项中找到有关与“人的发展”相关的那个选项就会轻松得到这一分,即便是根本不懂得选项是什么意思都没关系。该题再一次提示考生,到了考场上一旦遇到自己不太理解,复习时没有复习到位的问题的情况下,认真的反复审题,找关键语句是多么重要。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b

  分析  这道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制约下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叫做不一致性;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题中列宁这段话是讲述了,虽然作为奴隶是处在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条件下,但他们个人的社会意识则完全不同。列宁具体指出了奴隶中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及其表现。这正好体现了“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b项)的基本原理。该题考的是最基本的理论,没有任何难点。如果考生得不到这一分,说不过去。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答案:acd

  分析  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于这些基本观点考生都能把握。但其蕴义,有的考生则不一定都能理解。所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三是说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包括虚幻的意识(如鬼神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因此列宁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题该所给定的人们关于对龙的形象的各种说法,正好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即“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d项);“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项);也就是列宁所概括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a项)。但一切观念并不都是对现实的模仿(b项),还有根据现实的想象、虚幻的反映呢。这样排除错误选项b,a、c、d三项则是该题的正确选项。该考点既是考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考点,也是老师辅导时指出的重中之重,而且题中给定的选项,也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考生一一必须记在资料中对应知识点上的内容,没有任何难点,必得的2分。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    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涉及到的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给定的内容,也不难得到这2分。题中所讲的事情,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d项),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项);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b项);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a项)。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排除错误选项c,a、b、d三项就成为该题的正确的选项了。大部分考生选出a项和d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会出在b项和c项上。有的考生会由于没有太深层的理解题中所讲的事情,而漏选b项丢了这2分,或者是由于误选了c项而失去这2分。该题又提示了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机械记忆一些基本理论观点,更要灵活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观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d项

  19.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l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答案:abcd

  分析  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所考到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该选择题虽然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跨栏比赛的世界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答案:abc

  分析  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物,而是指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a项),它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c项);由此构成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b项)。这样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它又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指社会全体成员(d项)。因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个特殊规定,不能包括也不可能包括敌对分子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那些社会成员。该题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考点,没有太大的难度,是应该得分的一道题。如果丢分的话,会出现在c项和d项上。有的考生会是由于漏选c项或多选d项而失去这2分。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对基本理论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不灵活所造成的。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三项。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艰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适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像”,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

  (2)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

  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分析  这道分析题是典型的理论大综合性质的一道题。涉及到认识论中的原理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题中给的背景材料,考生都能读的懂,也不难理解。题中提的问题也很直接,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背景材料。由于该题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限定在了“认识论”这个范围,给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理论无论如何也能答上一些,运用原理分析问题也能有话可说,不至于一无所知,无从下笔。回答分析此题,有的考生会在第一问上出现问题,可能会不知道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实际上只要掌握认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即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得到一多半的分数,再将这些原理根据所提问的两个问题的需要分开运用,甚至分别重复说都不会有问题的,都会得到分数的。该题所要求回答的理论,是老师在最后冲刺辅导的课堂上所圈定的三大综合原理(要求重点背)之一的内容。如果丢分的话,只会丢在回答原理和分析实际不够全面上。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kaobokaoyanshiti/27424.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