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申论真题及答案试卷]申论历年试卷例文评析

公务员 2021-03-17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公务员】

    【例卷·第1题】作答A:

  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一类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随着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问题的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

  简评:

  该份答卷反映出了很强的阅读分析能力,抓住了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城市规划不能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给定资料中的基本事件是噪声污染带来的矛盾,即红星新村居民与××印刷总公司之间令法院难以判决的官司。这其中还牵扯到环保部门与印刷总公司的纠葛。而这些矛盾的根源,则是城市规划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该份答卷能在复杂的矛盾中发现病根所在,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清楚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题干的要求),因此应属一类答卷。

  这种答卷表述方式属于开门见山式,一上来就对“主要问题”作出概括,接着着重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但其用“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的提法欠妥当,因为给定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农业”问题,而且“城市工农业”的说法也让人有些费解。

  综合起来看,该答卷属于优等答卷,可评19分。

  【例卷·第1题】作答B:

  此矛盾表面上表现为印刷总公司噪声污染与居民健康关系的法律纠纷,同时也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孰轻孰重,如何兼顾。(2)市政建设布局的合理性问题。(3)机关行政能否有效执行的问题。(4)现行法律关于环保和健康损害赔偿条文的完善性。

  简评:

  该答卷的四条分析都有理有据,说明其抽象分析能力是不错的。但在这四个问题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其实第(1)条的“如何兼顾”和第(2)条的“建设布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3)条谈的确属给定资料中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和地方行政的关系问题,但分析还不够到位。第(4)条属立法问题,与第(3)条可能相互联系,但很难在有限的文字里说清楚。而本题的要求,是在“150字内概括主要问题”。该考生如能在给定材料中抓住主要矛盾,完全有可能分析得更好些,表达也会更清楚些。

  综合来看,该答卷属于二类答卷,最高可评16分。

  【例卷·第1题】作答C:

  (1)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环保问题。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经济的发展,依靠社会整体的发展,综合因素不能偏废。(2)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反映出执法的不严。(3)建厂时应作好整体规划,顾全长期因素,不能单纯追求眼前利益。(4)类似诉讼增多,法院尚未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也反映了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应提高执法效率。

  简评:

  该考生能对给定的资料做出一定的分析,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和较高的层面上驾驭资料,因而对“主要问题”表述不清,分析能力比较一般。该试卷对问题进行概括时,主要是被给定资料的顺序“牵”着走,大体是一部分资料概括一个问题,而不能在驾驭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概括。

  综合来看,该答卷属于三类,基本上可评在10分左右。

  【例卷·第1题】作答D:

  (1)某省某市××印刷总公司的生产噪声引起的环境污染对该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此事件反映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被关注。

  (2)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社会各方压力使得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能否得到司法公正裁决成为给定资料反映出的另一重要问题。

  【例卷·第1题】作答E:

  第一,工业区与居民区相邻过近容易引发问题,所以在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合理布局。第二,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居民的躲避态度说明法律不健全,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效率低,不能保证最后的执行力。第四,司法机关办案不从法律角度出发,而是情大于法,理大于法,违反司法程序。第五,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的力度不够。

  简评:

  这两份答卷均属于四类,可在4~7分这一档以内评分。

  这两份答卷分析能力都比较差。除D卷尚属有所分析外,E卷与恰当分析差距过大。

  D卷原本可以达到三类水平,但第二条分析实在莫名其妙,完全离开本题要求,似乎是在那里硬凑字数。E卷只第一条可取,余下三条,或表述不清,或无中生有。“效率”问题、“情大于法”以及监督力度之类的分析,都缺少根据,是些相当牵强的套话。

  因此,D卷可评7分,E卷则很难超过5分。

  【例卷·第2题】作答A:

  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根据调查研究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首先,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5 000~10 000元的罚款。

  (2)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10 000元。

  (3)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4)用3到5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

  简评:

  这是一份几近满分的“方案”。

  所举现实问题有历史根源。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是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考生抓住了主要问题,在“方案”中突出了政府行为,有利于化解矛盾。

  对“印刷厂”应负的责任,陈述明确,尺度准确;对“法院”断案,暂不涉及,简化枝蔓,十分明智。

  五条意见,由近及远,步步深入,条理清楚,便于逐一有序地落实,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

  【例卷·第2题】作答B:

  我调研室工作人员经反复调查、了解情况及全面认真分析,提出如下对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附近的××印刷总公司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由于居民H所居住的5号楼与印刷总公司的车间大楼平行,且相距18米,两座楼之间仅一座砖墙相隔,依据法医鉴定及区环保局实地勘测,则印刷总公司的超标噪声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H脑溢血的突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法律事实非常明确,建议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放下思想包袱,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权益。

  (2)为彻底解决印刷总公司因其超标噪声而与附近居民产生的诸多纠纷,保护这一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建议令其立即设置令居民满意的、隔音效果良好的隔音墙,若此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则希望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为该印刷总公司另觅一处可避免这一系列问题的厂址,并保证现在公司地址在将来的利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保、交通、红星新村等诸多问题。

  以上方案妥否,请上级领导审批。

  简评:

  这也是一份较优秀的答卷。虽然“方案”只有两条,但持之有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第一条,态度明确,对纷杂“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得很凝练,因此能对法院工作提出中肯的建议。没有陷入对“案件”的审理是很高明之举,看来考生清楚司法部门有独立办案执法的权力——这虽属“常识”,但用得好,堪当赞赏。

  第二条,说明考生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实质非常清楚,所提的建议切实、具体,视点高远,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例卷·第2题】作答C:

  针对此案复杂情况,可做如下解决方案:

  (1)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并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情况属实。超标噪声是其诱因之一。××印刷总公司的噪声虽不是惟一噪声源,但也是主要原因。因此为保护公民权益,印刷总公司应按环保局处理决定予以赔偿。

  (2)印刷总公司应按规定时间,及时给予H赔偿,并进行停产整改,建立隔音墙。在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之前,公司附近居民不得再提出赔偿要求。

  (3)在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以后,如附近居民多数仍反映噪声问题,应由政府部门和印刷总公司出资进行居民拆迁,以维护居民生活的安定。而印刷总公司可利用原居民地区进行扩大再生产。对其他和以后建立的公司也要进行严格勘测后才可以进行生产。

  简评:

  前两条意见,基本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转述。第(3)条意见实际是前两条意见的组合,其中“区环保局勘测合格”之说不具体。“合格”的标准没有明确。所以又引来了第(3)条意见中对“勘测合格”之后的担忧。至于“居民拆迁”和“利用原居民地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建议,这是两个未经过缜密调研就贸然提出来的“大动作”,脱离了现实,难以实现。

  【例卷·第2题】作答D: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历时已一年多了,该事件由于涉及面广,原因众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情越闹越大,拖了这么长的时间仍未解决,不由地让人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市中级法院至今仍未开庭,或许有它的难处,但总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此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首先,我们应再从法医那里全面地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H得病的起因。噪声是诱因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市中级法院应在掌握各方面情况之后,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快开庭审理此案,尽快给双方一个满意的答复,要以事实为依据,兼顾双方的利益。

  简评:

  这份作答得分很低。评卷老师如是说:其一,不说内容,但看形式,它完全不符合所谓的“方案”的基本要求。其二,看不出考生从“材料”中整合出什么主要问题,难怪前两段净是废话。其三,只出了找“法医”诊病的主意,然后对“法院”打了几句官腔。

  能力暂时低一点无可厚非,若是敷衍了事就大不可取了。

  【例卷·第2题】作答E:

  对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事件,特拟以下解决方案:

  1经鉴定,超标噪声是导致H脑溢血的诱因之一,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事实存在,印刷总公司应承担部分责任,故执行环保局处理决定,印刷总公司赔偿H 21 500元,立即支付。

  2××印刷总公司车间机器工作噪声巨大,严重干扰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居民区进行工业活动已违反了环保有关规定,建议将车间移至居民区外,若实际执行确有困难,印刷总公司应尽快向有关部门提交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经批准确定确已符合环保标准以及各方面规定后再投入生产。在此之前,印刷总公司暂停开工,停产整顿。

  简评:

  第一条,“经鉴定”三个字给人一个“错觉”,似乎作答者是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而不是“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个人定位”失准,是个大毛病。

  第二条,指责“××印刷总公司”在居民区进行工业活动的违规行为,似不妥。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的弊端有复杂的原因,把责任完全归咎某一方,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还会使人再生“错觉”——政府是不是在推卸责任?

  【例卷·第3题】作答A:

  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没有改革这场革命,就没有当前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应当一分为二的,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

  展失调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未制订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的合理划分问题。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会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界限模糊。如前文资料中的红星新村,原本位于城乡结合部,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未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导致错综复杂的H一案。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改革在我国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项政治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又能积极引导、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现在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各项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棘手问题时往往无恰当、准确的法规予以运用。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型的前进。改革过程中也是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改革总的成就来讲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便是此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导致此问题的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弊端都是可以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局观。切实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

  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简评:

  这篇文章,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确属一类。突出的优点是“条理清晰”。考生将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和排序,围绕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逐一陈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提出问题的文字,准确严谨,包容了关键性信息,指向性十分清楚。如“第(1)个问题,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用精简的文字把问题的本源提挈出来。“盲目性”与“扩大化”对举而出,十分醒目。

  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以“测试材料”为实据,“理、据相谐”,为“解决问题”部分的写作作好铺垫。文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语句模式一致,符合内容的需要;两个问题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显然,考生在关注写好内容的同时也认真思谋、设计了表述方式。

  文章题目中“社会”一词有特指意义,应当在开头部分加以诠释。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ongwuyuan/2785.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