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应用文写作格式及范文]申论考试应试指导第六章常用申论文体(4)

公务员 2021-02-01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公务员】

    九、说明文举例分析

  【例1】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城的北部。街东口与雍和宫大街相通,西口连着安定门内大街。

  这条街有着至少570余年的悠久历史。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修建了皇城、太庙和天、地、日、月等坛之后,当然不会忽视在北城根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和太学。于是,国子监街也就由此而出现。

  国子监街还有一个比较正规的街名——成贤街。这三个字工工整整地雕刻在街的东西两口的两座巍峨的牌楼上。牌楼为砖木结构,朱红漆的楼柱。辉煌,不敢说;庄严,足够得上。

  从街东口往里漫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与外面喧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景象:幽静、深邃。道边参天的古槐,路两侧红墙灰瓦的四合院,让你领略到老北京街道的那种古朴而绝不寒酸的韵味。打个比方吧:喝毕咖啡、扎啤、可乐、果茶,若是这时面前又恰好摆上一碗冰镇的、加了桂花的信远斋老字号的酸梅汤,我想没有人会不动心的。

  往街的深处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几组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着两行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来这是有名的“下马石碑”,它标志着孔庙、太学的禁地到了。据说,出于对孔圣人的至尊至敬,甚至连皇帝御驾至此,也要下辇或下舆来“龙行七步”呢。国子监街是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就拿街中的孔庙来说,大殿内除陈列全套祭孔仪仗外,还悬挂着十三件无价之宝——明清十二位帝王和民

  国的黎元洪总统手书的十三块赞扬孔子懿行的匾额。其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万世师表”四字匾,后来被悬在殿外屋檐下最醒目之处。与孔庙相邻的太学的大院内,有一座碑林,它和曲阜的孔家碑林不同,碑上刻着的不是逝者的铭文,而是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中了进士的国子监的太学生的大名。

  遗憾的是,这条文化色彩浓郁的古街在当代也曾饱含悲剧色彩。

  那是在1966年夏秋之交,深受北京人民爱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就在这以“大儒大雅”著称的孔庙胜地,惨遭批斗毒打,次日晚,含冤葬身太平湖底。

  富有戏剧性的是,25年后,为了表现那段悲怆的历史,影片《周恩来》的布景街也选在成贤街。

  如今的国子监街,仍以其文化色彩著称:孔庙辟为首都博物馆,太学辟为首都图书馆,为莘莘学子服务,同时又是另一所新时代的“太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公地点。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似乎每一条街都必将变得繁华,愈加喧闹起来。然而我惟独希望这条国子监街还是维护原貌吧。越静越好。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只记述着海之歌的贝壳一样,我们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探本逐源的东西吧!

  (于洋)

  分析:

  文章抓住国子监街作为一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这一特色,以纵向的历史变迁和横向的街道风貌作为两个角度、两条线索,对它展开介绍和“解说”。从“纵向”看,从它的建造时间、背景,说到它过去的显赫地位,当代曾出现的悲剧,直到今天的发展;从“横向”看,先总写两头的牌楼,然后以“由东而西漫步”的虚拟行程法或移步换形法,先介绍了整个街道的氛围,后分别介绍了下马石碑、孔庙、碑林,最后又交代了如今辟为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大学的情况。

  全文重在向人们介绍、解说国子监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兼及其风貌和氛围,表述清晰严谨,客观而真实,显示了说明文的特色。

  【例2】

  交通工具古今谈

  人类特长之一是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人类利用外物制造机器,让自己驾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机器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

  段飘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到今天,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是在于使用的动力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而现代交通工具是借助于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甚至原子锅炉来驱动的。

  因为借助人力、畜力、自然力,所以古代的交通工具速度比较慢。当人们懂得借助风帆时,船的速度要比摇桨支篙快得多,但是“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眼望到的路程,帆船还得走上一天。古代的交通工具,不仅慢,而且载运量也很小。一匹驮马运货不过几百斤,重挽马拉的车,运货也至多吨余;而今天一列奔驰的火车可运载的货物数量超过千万匹驮马。茫茫大海上,几万吨的邮船以每小时几十海里的航速破浪前进;其疾如箭的水翼船瞬间走完昔日孤帆一日之程;几十万吨级的油轮,跨洋越海。在速度、载运量上,古今工具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由于使用动力的限制,古人头脑中虽然有风载土遁的幻想,但他们的交通工具只限于在陆地或水面上使用。今天人们借助于强大的动力,把昔日幻想变成为现实。地下铁路、海底隧道走着飞快的火车。飞机已成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时航天器也日臻完善,终将担任星际的交通运输任务。远涉重洋,巡天揽月,在今天已属寻常。

  但是,即使在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新的动力纷纷采用的今天,那些古老的交通工具,古老的动力,还远未在人类生活中消逝。深山坳谷,铁路公路未通,牛车马车还是很好用的交通工具;湍急的河源,曲折的高山河道,木筏、皮筏还保留着;在能源出现匮乏的今天,风帆的价值重新被人们所认识。经试用,证明装有帆片的轮船可以节省燃料两成。

  交通工具帮助人类缩短两地的距离,促进了交流,节省了时间,可以说交通工具载着人类走向文明。今天的交通工具不仅充分利用电能、原子能,甚至还试行利用磁能、光能。回顾从独木舟、独轮车开始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展望未来,深信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的文明是日新月异的。

  分析:

  文章一开头使用定义法说明什么是交通工具,接着用比较法或对比法,从使用的动力、速度、载运量、使用领域等方面,对交通工具作了古今的比较,说明了它的飞速发展;然后指出古老交通工具在当今仍然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指出交通工具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对未来作出展望。全文条理清晰,对有关知识的解说也较简括而完备,语言也很精当畅达。

  【例3】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当久旱的土地降下一场大雨,庄稼迎着甘霖欢乐地唱起歌儿的时候;当“高天滚滚寒流急”,暴风雪猖狂肆虐,阻断交通、冻死人畜的时候;当十二级台风袭来,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和损失的时候,你已经看到,天气对人类的活动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多么严重的作用啊!

  天气,就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冷热、阴晴、风雨、云量等气象变化情况。它既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直接的作用,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气的干预。

  农业和天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分等条件,家养动物的繁殖、生长也得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世界上农业发达地区多是气温、水量适度的地方。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期的梅雨适时适量,对早稻的生长和中稻的栽培都是极有利的。澳洲的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的生长,所以那里畜牧业特别发达。而水旱灾害、冰雹、寒潮等常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这在古代尤甚。明末陕西连年干旱,赤地千里,饥民走投无路,群起造反,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近年非洲一些地方由于长期干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成为世界注目的难题。

  天气对工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不像农业那么大。但对原料来自农产品的食品工业、棉纺织业等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恶劣的天气能阻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浓雾、暴风雪等,使飞机不能正常航行,火车、汽车和船舶也只能原地“立定”。新兴的宇航工业也受到气候的影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凌空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气温太低造成的。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天气的依赖十分明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秋佳日,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人们摩肩接踵;夏季高温,庐山黄山,大连青岛,游客爆满。天气就是这样用无边的法力牵动着游人。

  天气对战争的胜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影响到历史的演进。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的联军凭借东南风实施火攻,曹营“樯橹灰飞烟灭”,数十万精兵一败涂地,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迟滞了法军的行动,导致法军因缺乏援助而被击溃。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横行欧洲的历史。现代战争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一些国家的爱国武装曾利用雨季展开游击战,打得侵略者焦头烂额。

  此外,天气对体育运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往往会使足球场上习惯水战的弱队战胜强队,而笔挺的西装、时髦的发式会霎时失去风采。

  总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它每时每刻都在施展着神奇的魔力,事例不一而足。今天,人们已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能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以趋利避害,减少不利的天气造成的损失。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天气,利用天气,改造天气,让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更有益的作用。“我劝天公重抖擞”。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控制天气变化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分析:

  文章主要说明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先从具体的现象引出话题,然后指出什么是天气,并总括提出天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它在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作用。继而针对这诸多方面,即农业、工业、交通、国防及到旅游、战争、体育、日常生活等一一加以阐述。阐述中大多指出天气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且举出中外古今大量典型事例来证实,使说明更全面,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人类控制天气的现状和光辉前景。文章很像议论文,但不是论证个人的某种主张和见解,而是议论天气和人类的关系这样一项科学知识,使人了解天气对人类有巨大影响这样一番客观道理,因而属于说理性说明文。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ongwuyuan/1463.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