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思路_高考改革思路:重在改进现有制度框架

高考资讯 2022-07-04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高考资讯】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竞争属性决定了考生承受的整体压力不会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高考科目、降低平均难度、强调常识和应用性、注重知识广度而非深度,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改革思路。和现行的科目少、平均难度大的思路比起来,它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本身的积极因素———   
    高考改革不宜照搬美国模式
    
    我国高考改革从1999年开始已经8年。围绕我国高考改革采取何种模式,并未形成普遍共识。从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看,差异颇为明显。其中一种观点主张采用美国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改革我国高考方式,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一例。
    
    所谓“多元化评价模式”,是指高校在录取中除了统一笔试成绩之外,还参考高中成绩、社会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高校具有很大自主招生权。这一模式为不少国家和地区模仿。韩国也决定于2008年开始使用这一模式进行大学招生录取改革。由于该模式在美国可行的诸多条件在当前中国尚未发育成熟,照搬的结果只能是逾淮成枳,台湾地区就是前车之鉴。
    
    台湾于1989年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1992年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1994年试行,2002年正式实行。但新方案的实行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公平可控性下降。在新方案中,学生高中成绩占据一定比例,这就存在着一定的作弊空间。2002年3月17日,多元入学方案实行仅两个月,台湾媒体就披露了奥赛主考官索贿嫖妓事件。民意调查显示,高达七成学生家长赞成恢复原来的联考制度。另外,多元入学方案由原来的一次联考变为18次段考和更多次小考,反而加剧了竞争压力。
    
    正因为如此,目前台湾高校录取新生的70%还是通过联考方式录取,20%通过甄选推荐,其余申请入学。由于推荐易滋生腐败,从2004年起取消了推荐。
    
    鉴于台湾的教训,并考虑公平性、城乡差距等因素,笔者认为在目前国情下不宜实行多元化入学,因为从整体看是弊大于利。
    
    自主招生只能作为补充
    
    自2003年开始到现在,国内已有59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工作。自主招生也和统一高考一样,有利有弊,如果将其作为主要招生方式,笔者认为弊大于利,理由是:
    
    首先,自主招生普遍采用的面试方式,带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即使排除腐败因素,面试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界一直争议很大。显然,善于表达的考生在面试当中更有优势,而有些不善于表达的优秀人才可能因此失去机会。
    
    再者,增加了考生的应试成本。韩国确定于2008年推行美国模式高考方案,其中一点即赋予大学更大自主招生权。改革表面上看无懈可击,但也正如韩国媒体指出的那样,家长和学生为应付不同大学的不同考试,将付出更多费用、时间和精力,压力并不小于统一考试。
    
    最后,基于正态分布的统计规律,偏才、怪才毕竟是少数,多数人的能力结构还是中规中矩的。实际上,美国约4000所高校当中,数量不多的名牌大学相对重视面试,而其他高校还是以sat笔试成绩为主。即使是名牌大学,也并不都是对面试很重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面试在录取成绩当中所占比例就很小。中国考生众多,目前国内有些重点大学年度招生规模在5000人甚至上万人,如此规模,如何实现有效面试?
    
    高校自主招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积极尝试,但在我国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其对于统一高考只能是一种补充,不宜超出10%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改进现有高考制度框架,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的积极效应,应当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合理取向。
    
    高考内容改革:文理更加融合
    
    ——文理科考试科目交叉设置理科和文科内容
    
    如果从1952年院校调整算起,高考文理分科几乎长达半个世纪。也正因如此,文理分科一直是我国高考改革的一个争论焦点。必须承认,多数人对于文科与理科之间是存在能力和兴趣偏好的,实际上这也就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理是否应该分科,而在于分到何种程度为佳。折中来看,在文理科考试科目当中交叉设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内容,一方面尊重了考生文理能力有别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达到了完善文理科考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增加考试科目,实行“6+6”模式
    
    现行的3+x方案,其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但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目标有相当距离:考试科目虽然少了,但使竞争更加集中了;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统一要求学生选考科目,学生个性被抑制。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竞争属性决定了考生承受的整体压力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高考科目、降低平均难度、强调常识和应用性、注重知识广度而非深度,这些思路和现行的科目少、平均难度大的思路比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本身的积极因素。
    
    笔者认为,不妨采用“新大文大理模式”的改革方案。改革后的文科、理科考试科目都为6门。
    
    理科:语文、理科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均为100分钟),理科英语、生物(均为75分钟),物理化学综合(120分钟)。其中语文科目阅读等项目60分钟;写作单独考试,时间40分钟,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调动储备知识快速完成写作的能力、现场反应能力。政史地综合科目考试层次定位为了解,均为选择题。
    
    文科:语文、文科数学、文科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考试时间均为10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科目与理科的“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科目类似,考试层次定位为了解,均为选择题。
    
    由于科目增加,单科考试时间应进行适当压缩,这样有利于使高考从知识掌握向能力测试转变。
    
    ——进行结构性调整
    
    语文考试应以阅读、写作为第一位。建议高考语文题目从文学常识、古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一般性写作5大方面进行命题。取消单独的语法、标点符号、名篇名句掌握等考题,而把这些放在写作当中予以考查。
    
    就数学而言,数学教学与考试内容应以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需求为基本思想,如加强统计学内容,适当压缩解析几何内容,三角函数不应过度强调公式推导等。英语应该分文理科、分专业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在城市与乡村、重点与一般中学的外语师资、视听条件差距甚大的情况下,除了报考国际贸易、外交等少数专业之外,英语不宜要求过多、过高。因此建议区别对待,特别是听力比例不宜偏高,突出阅读与写作部分。
    
    高校招生改革:在共性与个性间求平衡
    
    ——“选择性计分规则”
    
    作为一项全国统一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考存在统一考试与个性选拔之间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一直是高考改革的一大难点。虽然目前采取保送生、各种特长加分以及给予少数重点大学5%招生自主权等办法以期缓解矛盾,但是因覆盖面小、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难以使固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笔者提出“选择性计分规则”,要点是:
    
    (1)考生6门科目成绩都不能低于满分的某一比例(比如40%),否则不能进入录取程序。
    
    (2)对于进入录取程序的考生,高校按照其分数最高的若干门科目进行录取。
    
    按照上述要点,可以设计出不同规则,比如“30+4”规则(考生6门科目成绩都不低于满分的30%,按照考分最高的4门计算成绩)、“50+4”规则(考生6门科目成绩都不低于满分的50%,按照考分最高的4门计算成绩)等。综合考虑,笔者以为,“50+4”规则可以较好地兼顾统一考试与个性选拔、控制高考压力等不同要求。
    
    “选择性计分规则”的最大优点是:一方面在保证考生基本素质的情况下,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和录取各学科的尖子生;另一方面保证学生所有科目达到要求。
    
    ——全国统一推行标准分制度
    
    全国统一推行标准分制度,目的是解决两个突出问题:
    
    之一,分省命题所出现的各省考生之间水平比较难度加大,考题难度大的省份考生可能遭遇不公平竞争。
    
    以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为例,该院采用将考生高考成绩与专业成绩相加后排序的录取规则。当年在山东、湖北分省命题的情况下,山东省高考文理科重点线为600分,而湖北省高考文理科重点线为560分。那么在专业成绩一样的情况下,湖北考生成绩要少山东考生40分。这导致当年清华美院录取山东考生80名,而在湖北仅录取3名。显然,都属于高考大省的山东、湖北两省生源素质差距不可能如此之大。
    
    之二,文理不分科划线,使得理科考生减少。
    
    近年来个别省份实行文理统一划线,出现一些负面效果。江苏省2004年高考文理科统一划线,由于物理题目难度较大,次年不少考生放弃理科物理转学文科。
    
    对此解决办法之一是各省分科划线,但分科划线无法解决不同难度的考试科目之间考分可比性问题。因此文理分科划线要与全国统一实施的标准分制度结合。
    
    ——以各省市考生数为基准分配招生名额
    
    招生录取公平一直是高考改革的一大焦点,历届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提出相关议案或提案。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按人口比例分解各省招生指标。但是这属于高校的个别、自发行为,并非国家政策。教育部有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全国重点高校本地生源比例不宜超出30%,但属口头要求、缺乏约束力。
    
    在现有利益格局下,改革试图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建议教育部对全国重点高校本地生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例如不高于30%),其余录取名额以各省市考生数为基准公平分配。在具体操作上,各重点高校本地生源从2007年度开始,每年以不低于5%的比例逐步降低,最终达到全部录取名额以各省市考生数为基准公平分配。
    
    高考次数调整:进一步推进春季高考
    
    2000年起我国已在安徽、内蒙古等省市试点春季高考,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3点:(1)公立高校春季招生计划太少,而是以民办学校为主。(2)春季考生与夏季考生入学与毕业时间不同步,高校教学与就业工作计划需要额外调整。(3)报到率偏低。于是乎有观点主张取消春季高考
    
    实际上,春季高考现存3个问题不难解决,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教育部应明确要求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春、秋季高考招生名额逐年增加,最后达到一半对一半。(2)春季考生可以推迟到秋季统一入学。当高校春、秋季招生规模大致相当时,这一措施就可以取消。(3)限制复读。一年参加两次高考,绝大多数学生足以表现其应有水平。对于超出两次的重复考试行为,可以考虑采取加分录取、或取最低2次平均分作为成绩等措施予以抑制。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aokaozixun/16965.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