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人士认为_让教育界人士打开话匣子的“择校”

高考资讯 2022-07-02 网络整理 可可

【shitiku.jxxyjl.com--高考资讯】

       本报《教育周刊》首期好评如潮,众人纷纷献计献策

  本报记者 应芳娟 黄丹

  早报讯昨天,本报《教育周刊》粉墨登场。“择校”这一热点话题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更是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给予一致肯定的同时,他们更是给教育周刊提出了不少金点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给予了周刊很高的评价。她认为,教育始终是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不论从分量或者专业性任何一方面来说,媒体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还是比较少。所以,早报愿意投入四个版的量来做深做透教育新闻,的确很值得肯定。“现在教育缺少的就是跟家长交流的平台,特别缺的就是比较深度的交流。”蒋局长建议早报的教育周刊可以选择几个焦点问题深入报道,有一定的持续性。“比如,这期的择校话题,其实择校的背后主要是教育观念的冲撞,可以结合政策再进一步做深。”

  “这一期的教育周刊起到了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让专家来说话,更加深了报道的说服力。同时也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江干区教育局副书记施德明认为,“有时候舆论引导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家长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去真正理解教育。”施书记同时建议周刊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栏目,让家长,甚至是社会上其他关心教育事业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热点话题。

  西湖区教育局资深通讯员陈文燕给早报的教育周刊来了个总结性归纳。她认为首期有两大看点:第一,每个记者分别有个栏目,既可以跟读者互动,也可以跟学校通讯员互动,方便读者、学校以后有好新闻及时与栏目沟通。同时,她认为教育周刊,最基本的读者群体是家长。“而家长要看的无非是两种新闻:软性与硬性的。早报的第一期周刊就很好地做到了两种新闻的结合,既有政策解读的硬新闻,又有心理咨询的软新闻。她同时给周刊提了两点建议:不妨开个类似于“外来域风”这样的栏目,借鉴一下其他地方如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做法。还有,可以经常组织民间人士座谈,找一些热点话题请家长和校长面对面聊一聊。

  昨天,不少教师和家长纷纷要求加入早报教育周刊qq群。上城区的吴小姐是一位中学老师,她对早报教育周刊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杭城教师和家长互动的新平台。”拱墅区的王女士有一个儿子,她对早报的“心灵家园”栏目评价很高,同时还建议早报今后要更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认真听取,并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与我们保持互动。

本文来源:https://shitiku.jxxyjl.com/gaokaozixun/16908.html

Copyright @ 2011- 考试题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